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創全球之先! 中山大學研究:海洋生物體內累積空污微粒

發佈日期: 2020-04-21

空氣中的超細懸浮微粒PM1不僅會傳遞到海洋,累積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還移轉給下一代。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劉莉蓮與講座教授陳鎮東研究團隊,創全球之先,首度證實海洋生物在野外環境會攝取並積累不同顏色的PM1,還能透過生殖轉移給下一代。這項重大發現榮登國際環境科技權威頂尖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為空氣污染物進入海洋後的傳遞研究開啟全新視野。
 
「這個研究前後共投入近8年時間。」團隊代表劉莉蓮教授表示,位在沖繩海槽尾端的龜山島因海底火山環境形成淺海熱泉,大量的海葵卻可生長在這既酸又毒的環境中。「一開始我們從帶回來的海葵標本中看到許多從未見過的黑色粒狀物,這是甚麼?問了團隊中研究海葵的陳建勳副研究員也沒有答案。」後來團隊將海葵做組織切片,透過光學與電子顯微鏡觀察比對及元素分析,再運用考古學研究常用的「碳─14定年法」(放射性碳定年)鑑定,發現這些「黑顆粒」中竟然有燃燒化石燃料產生的超細懸浮微粒PM1。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從潮間帶到1千公尺深的海洋環境,都有PM1累積在海葵體內的現象,且海葵還會從上一代「繼承」空污微粒,PM1濃度高時甚至肉眼可見,「黑色、棕色及綠色都有,我們高度懷疑顏色可能反映了成分上的差異」;此外,這些PM1的生物積累效應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及有機汞等環境荷爾蒙類似。
 
劉莉蓮教授表示,海洋占了地球面積的71%,懸浮微粒進入海洋後,生物相關的研究不多,這項研究不但證實了海洋生物在野外環境會攝取並積累空污微粒,更突破了以往無法直接、快速取出累積在生物體內懸浮微粒的困境,為研究懸浮微粒物理化學特性的分析、懸浮微粒在自然環境中的宿命及其對環境與生物健康影響相關議題帶來新契機。大部分人對空氣品質指標中的粒狀污染物PM2.5都不陌生,PM2.5不僅是空氣污染,也是氣候暖化的重要影響因子,對人類健康的危害也被證實有過敏、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等;而PM1指的是小於1微米的超細懸浮微粒,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更鉅。
 
中山大學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海科系講座教授陳鎮東、教授劉莉蓮、助理教授雷漢杰、研究生謝振允與郭孟穎、環工所教授袁中新、海資系副教授蕭炎宏,以及中山校友臺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建勳。4月22日為世界地球日,中山大學希望透過研究發表分享,為守護地球貢獻心力。
 
期刊連結請見:https://dx.doi.org/10.1021/acs.est.9b06976
瀏覽數: